English

都市老人这样度金秋

1999-01-15 来源:生活时报 商文 我有话说

都市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。摆在众多都市人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就是怎样赡养老人。在某机关工作的干部杨先生家中有七旬老母,老母因病卧床几年了,每天的生活起居必须有人来细心侍弄,可杨先生夫妇都是机关干部,像他们这种40多岁的人正是业务上挑大梁的时候,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料好老人。无奈中请了保姆,第一个保姆根本没有护理经验,把老太太给弄得苦不堪言,而第二个保姆人前眼勤手快,可背地里却懒得出奇,老太太一百个不如意,忠孝面前,杨先生一筹莫展。

其实像他这种情况的,在40~50岁的城市人中很为普遍,一方面想尽孝道赡扶老人,一方面工作忙碌无暇顾及,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,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安慰。社会如何养老解决这些人的心头之忧成了一个潜在的话题。

精明的上海人早在90年代初就发现了蕴藏在这个社会问题背后的无限商机。1993年,一种不同于传统社区养老院的敬老院出现了,这种敬老院就是“托老院”。与传统敬老院不同,托老院不是一种社会福利性质的机构,而是一种市场化运作的服务性企业。这种托老院中的工作人员全部由经过正规培训的护理人员组成,而且从一日三餐到娱乐消闲设施都一应俱全,入住的老人就是托老院的顾客,双方的关系就如同星级宾馆的服务人员与入住的客人一样,只要花了钱,就能买到无微不至的服务。

短短几年间,这种时尚的托老制度就在上海等南方城市风行起来。北京的托老院才刚刚起步,不少人就尝到了这种新的制度下的甜头。前面提到的那位先生的母亲就入住了离家较近的一处“托老院”,这家托老院的前身其实就是乡敬老院,只是在改变经营思路后才面向了社会。在那儿,老人不仅住在舒适、豪华的大房间中,饮食起居有专人照顾,而且还不时地与同院老人聊天、联欢,与往日相比,托老院的生活“规律、轻松、有过头”,每周她的家人来看她时,老人家总是笑得合不拢嘴。

这种全新的敬老模式无可辩驳地适应了人们的需要,但在其推广的过程中却遇到不少的阻力。受封建思想的影响,很多人都把敬老院与孤寡老人这两个概念连在一起,很自然地把送老人去托老院与“不孝”等同起来。一位孝顺儿子在把他的70岁老父安置在一所托老所时,一再要求不能声张,觉得这样是很难为情。可是老父在家时他们尽了一切努力也没有使老人达到真正的舒适,而老人显然很适应这儿温馨、自然的环境。虽然每月要花费500余元钱,但能使老人得到安慰,他觉得这很值得。

托老制在国外是一种相当成熟的养老模式,从市场的角度看,托老是一种趋势,而这种趋势却意味着商业机会,与养老保险一样,托老制度也是一种商业行为。据了解,家庭养老除了精力的消耗外,代沟等其它原因常常使老人与家人在情感上无法交流,精神虚空,而在托管机构中,老人之间,老人与专职看护之间则可以很好地交流,这种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近了老人与家庭的感情。从经济支出上看,每月数百元的支出一般工薪家庭也都能支付。四季青乡敬老院现有400余张床位,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不少的老人,其中大多都是工薪背景。

看起来,未来的养老不是把老人囿在家中,送他们去“托老所”安度晚年也是一种孝道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